关键词:
冠心病
胸痹
数据挖掘
温里
化痰
摘要:
目的:以中医古代文献为基础,收集治疗冠心病的方剂,将组方和用药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方药使用情况及组方规律,提炼出临床实践中有效的药物和处方,为现代的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胸痹”、“心痛”、“胸痹心痛”为检索词,通过检索中医典海以及中医智库数据库,收集中医古代文献中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方剂,并将组方和用药进行分类、归纳。通过分析方剂所用药物的频次、频率,以及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的频次、频率,将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将药物进行关联规则统计,总结出中医古代文献中治疗冠心病的方药使用情况及组方规律,提炼出临床实践中有效的药物配伍和处方。结果:1.方剂分布情况:通过使用检索词“心痛”、“胸痹”、“胸痹心痛”在中医智库与中医典海中检索后,初步检索到治疗冠心病的方剂1450首。通过二次筛选,除去组成相同的重复方剂763首,无组成记载的方剂6首,组成记载不完整的方剂3首,主治记载不完整的方剂1首,剩余方剂677首。第三次筛选,通过分析其方剂组成、原书的主治症状描述,去除主治中为胸痹或心痛,实际为其他疾病导致心痛的方剂共223首,剔除用法不为内服的方剂5首,方剂所有组成药物现均已不入药的方剂8首,最终剩余方剂441首。此441首方剂,出自48部古籍,此48部古籍分布于汉、晋、梁、唐、宋、元、明、清8个朝代,其中宋代方剂分布最多。汉代有书1部,方10首;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书3部,方32首;唐代有书4部,方41首;宋代有书9部,方228首;元代有书3部,方11首;明代有书14部,方86首;清代有书14部,方33首。2.药物频次频率情况:441首方剂中共出现240种药物,共2444频次。其中使用频次≥10次的高频药物从高到低排列分别是:肉桂、甘草、当归、干姜、木香、陈皮、吴茱萸、人参、附子、槟榔、茯苓、白术、芍药、半夏、桔梗、枳壳、高良姜、厚朴、生姜、青皮、川乌、枳实、丁香、花椒、巴豆、川芎、细辛、瓜蒌、诃子、麝香、胡椒、前胡、延胡索、莪术、桃仁、香附、黄连、栀子、砂仁、沉香、五灵脂、草豆蔻、大黄、柴胡、神曲、薤白、朱砂、黄芩、苦杏仁、犀角、地黄、石菖蒲。3.药物性味分布情况:去除18种《中国药典》与《中药大辞典》中均未收录的药物之后,此222味中药的四气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分别属于温性药、热性药、寒性药、平性药、凉性药;此222味中药的五味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分别属于辛味药、苦味药、甘味药、酸味药、淡味药、咸味药、涩味药。4.药物归经分布情况:此222味中药的归经按使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分别属于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肝经、肾经、大肠经、胆经、三焦经、膀胱经、心包经、小肠经。5.药物功效分布情况:将此222味中药的功效进行总结归纳,将使用频次≥100次的药物功效由高到低排列分别为温里药、补虚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6.药物聚类分析情况:将应用频次≥10次的51味中药进行高频药物的聚类分析,共得到8个聚类组。7.药物关联规则情况:最小支持度设置为10%,最小置信度设置为50%时,得到关联规则共17条。从结果上看,当归→肉桂,白术→肉桂,芍药→当归,桔梗→肉桂,槟榔→肉桂是常见的配伍组合。结论:1.治疗冠心病的方剂首载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自唐宋起,治疗冠心病的处方开始增多,至宋代达到了巅峰。2.古代的医家在治疗冠心病的时候多使用具有辛散之性的药物温里散寒,且在治疗的同时也注重顾护脾胃,这可能是因为古代寒邪是冠心病致病的主要原因,此外也不排除纳入方剂时部分治疗心痛的方剂与胃痛相混淆。3.温里散寒、行气止痛兼健脾化痰、活血化瘀、清热泻火是古代医家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治法。